参与 口语 创新
成都航天小学 黄娅琳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也把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相当长的时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统治了学校,使语言教学社会、脱离观念和脱离生活,于是我设计了“参与、口语、创新”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参与、口语、创新”教学是指在一时空内,教师重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根据学生认识和学习语言的规律,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中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能动、自主地领悟语言,感悟人生,陶冶情趣。这就要求小语课堂体现“参与—口语—的特点。本文就执教《坐井观天》为例,谈谈操作实践。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
“参与—口语—创新”教学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强调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必备的情绪背景和动力源泉。使课堂教学更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的动机、情感、参与、口语、求异等课堂精神生活。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的课堂教学境界。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支撑主体性课堂教学工程的骨干和基础。正如马卡连柯所言“使每一个人都充满着超己的水平,向还没有人知道的领域进军的动力”。
1.建立师生课堂情谊,引导学生参与
苏霍姆林基认为:“如果缺少同学生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学生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径。”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和期待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浓厚的课堂情谊的基础,教育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课堂友谊。课堂上老师笑容满面,造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打开思维的匣门,课堂上才会出现你说我说,你动我动的争论局面。如在教《坐井观天》这课时,当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时,其中一个学生就说,请老师帮我们读课文中的其他部分。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友谊,没有平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会邀请老师参与学生的读书的活动吗?作为老师,当学生出现失误或认知障碍时,应宽容学生的错误,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鼓励;不失师长风范地期待学生新的进步。
2.根据目标设计,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目标要详细、具体、明确、切实,要能体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意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师生应做到教学目标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是学生的读书指向目标,提问围绕目标,口语交际,求异升华目标。《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该课文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语言不深,但寓意深刻。要使同学们通过读,理解寓意,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本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初读课文、质疑。(2)细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3) 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表演、求异,深化课文内容。整堂课以目标为核心,环环相扣、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了学生的手足、指导他们根据目标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去感悟、去获取,使学生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组织讨论、学议结合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力,力争每一个学生能享受表达见解、提供意见的欢乐。课堂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在相同时间内变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全体学生与教师共同投入参与的多向交流。是一个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坐井观天》时,围绕着“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这个焦点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于是课堂上分成甲(小鸟队),乙(青蛙队)。采取讨论争论的方式(用夺红旗鼓励学生)学生的兴趣大增。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找理由说服对方。(教师给讨论方法,先从书上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找理由,再从生活中找理由)课堂上做到了充分的参与,气氛非常活跃。
4.使学生参与读书活动
古人云:“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叶老师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尤其是在当今阅读教学“讲风正兴”,“一问一答式”渐成气候之时,更应该倡导“读式教学”,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故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其能终生受用,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其能尽情陶冶于美的境界。如教学《坐井观天》时,首先抓住题眼“读”,理解坐井观天,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主体或者是文章的切入点,升华点等,读一篇文章一定要先读题目,审题。这样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再就是初读,给足时间,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读”时能质疑问难。如学生通过读提出了“无边无际、大话”等是什么意思,同时也可掌握学生“读”的难点,疑虑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后是抓课文中的对话,直到学生读好了小鸟和青蛙对话,理解课文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就能分角色有感情的读整篇课文。
二、挖掘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人际交往,只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而儿童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言语交际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听、说、训练过程理应是交际过程。而听、说练习常常脱离学生现时生活,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距较远,因而失去了“交际性”。另外,从语言形式看,独自言语多、对话语言少,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互动”。学生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将口语交际联系建立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落实在我们的课堂上。
1创设交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大纲》除要求听说认真,说话发音准确,语句通顺外,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时态度大方,无拘无束,那种面红耳赤、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的语态,对交际有较大的干扰作用,故课堂上老师自始至终创设交际情况,使学生大方的进行口语交际。如执教《坐井观天》时,老师根据学生质疑后剩下的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创设两队(青蛙,小鸟队)讨论、争辩的情境,使同学们在争辩中完全忘记了自我,把自己当作了青蛙和小鸟。此时的他们在能够上做到了认真听,然后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鸟队)学生:我在书上已经告诉了你们,我天天在天上飞,飞了很长的时间,飞了很远的路,感到又累又渴,才下来找水喝,所以天是很大的。
(青蛙队)学生:(他们通过认真听后)我也在书上告诉了你们我天天坐在井里,看见的天只有井口大,你们却吹牛说天无边无际,太离谱了吧。
2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做人
作为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口语中的一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口语中的一些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的问题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在这堂引导学生争论“青蛙会不会跳出井口?”有的孩子说青蛙不会跳出井口,是因为许多人都喜欢吃青蛙肉,它如果跳出井口,就会被抓住,然后卖给别人烫火锅。这时教师就机智灵活的告诉学生,我们要保护青蛙,因为它是我们的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但要保护它,看见别人伤害青蛙还要制止他们。
3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
教学评价历史似乎都被认为是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权利。而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有人发言权的人—学生。学生身为受教育者,他们直接参与教学的得与失,他们对课堂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有权利为他们所受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评价的方式很多,有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体会自己的进步,学生互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元评价等(师评生、生评师),如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时,通过小组学习,围绕“青蛙想跳出井口,可井这样深,它怎样才能跳出来,请同学们帮助它”。展开学习交流时,就出现了许多的闪光点,当有个学生说到“小鸟飞到井底让青蛙骑在它背上,小鸟再驮青蛙飞出井口”。马上有同学评价到:我认为你这种方法不行,因为从图中看井口那么小,井又很深,青蛙又很重,它在井底,小鸟飞下去容易。如果驮着青蛙上来就难办了,因为井太小,小鸟飞不开,这种办法不但救不出青蛙,反而把小鸟还困在了井底,所以我认为这种办法不通。”这些精彩评价来自于学生认真学习、集思广益,而教师的角色在整个评价中也随机定位,或组织者、或听众、或学生、或教师,通过评价方式的改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一改往日缺乏自信心、只愿听教师讲答案的学习状况。他们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以及签赏能力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三、深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在于学生的兴趣之中,或者说是从学生兴趣中滋长。知识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而零散,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他们思维更“大胆、更丰富、也更具个性,如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思维发展下去,他们内在的创新性因子就会逐步滋长为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成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潜力。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创新、学习创新、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江泽民主席也曾多次关于创新教育作了论述并告诉我们:“加倍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与根本”。
1鼓励质疑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对学生的质疑提倡、合作、引导的态度。教师应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质疑、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地落实训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扮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和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学生初读课文时,质疑偏重于整体,显得肤浅一些,属引发性质疑。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初读课文提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等句子是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整个教学因学生的疑问而启动,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执行,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恰当运用媒体,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电脑媒体具有声画并貌、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媒体,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教学《坐井观天》,当孩子们通过想办法劝说小青蛙跳出井口时,我在这儿设计了电脑活动图片,那优美动人的风景、和谐悦耳的音乐,使孩子们深深地陶醉在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由于学生全身心投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审美愉悦之情油而生,孩子们边看图,老师边提出问题“小鸟和青蛙飞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会说些什么?”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说出来,图片放完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讨论开了。有的同学们说它们到了草原,有的说到了大海、有的说到了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学生:青蛙跳出井口后说:“啊!天真的很大呢!小鸟带着青蛙到了月球上,看见了嫦娥姐姐和玉兔。青蛙说:“嫦娥姐姐你为什么不到人间去呢?”嫦娥说:“我要是到了人间就会变老的,所以我不能去啊”。小青蛙又说:“玉兔你怎么老呆在这儿,不闷吗?”玉兔说:“我想离开这儿可就是走不出去”。青蛙听了它们的话后说:“小鸟哥哥我们还是到地球上去吧!那儿好玩些”。从此以后青蛙和小鸟生活在一起,青蛙为人们捉害虫,小鸟为人们鸣唱。
同学们把课内外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说出了许多不同的故事。
3动手操作,表演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实情,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做头饰的手工制作,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如《坐井观天》这课,课文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青蛙,一个是小鸟。课前老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欢而绘画出青蛙或小鸟来,然后自己动手做成头饰。从孩子做出的情况看来,有的孩子做出的青蛙可爱极了,有的做出的小鸟张开嘴正在说话等,几十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的小鸟和青蛙都不一样,他们能把自己心中的喜、怒全都表现在了画上。通过他们画出的形象,老师然后指导孩子读出课文中的对话就容易多了。
角色扮演活动可使表演者通过其承担的角色或立场去感受、体验内容,学习、理解和表达文中体现的思想。还可激发学生表现欲,创造性地展示课文内容,有助手学生全面理解知识,把握语言使用的条件和语境。如我在教《坐井观天》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担任小鸟和青蛙的角色,让学生明确多人扮演角色的意义,然后戴上头饰试演,通过学生表演中的言、行、神态,体现出了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最后和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出了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以后的情况,
“参与、口语、创新”教学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达成活动的实效性,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